• 首页
  • 裁军与军控
  • 禁毒与打击犯罪
  • 和平利用外空
  • 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扩散
  • 工业与发展
  • 能源合作
English
大使致辞
代表团信息
  • 常驻代表
  • 联系我们
会议与发言
活动与报道
中国报道
外交部发言人谈话
更多>>
专题
习近平主席重要外事活动专题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第一届“多瑙论坛”
一带一路
大国外交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更多>>
其他重要链接
首页 > 专题 >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 李总理谈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2016-07-29)
  • 杨洁篪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接受媒体采访(2017-05-19)
  •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2017-05-18)
  •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闭幕,习近平宣布达成了五大共识(2017-05-17)
  •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2017-05-16)
  • 张高丽副总理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全体会议上的致辞(2017-05-16)
  •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2017-05-16)
  •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2017-05-16)
  •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2017-05-16)
  •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闭幕辞(2017-05-16)
  • 李克强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2016-10-17)
  • 李克强出席纽约经济俱乐部举行的欢迎宴会并致辞和回答提问(2016-09-22)
  •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6-09-05)
  • 李总理谈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2016-07-29)
  • 李克强在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上的发言(全文)(2016-07-18)
  • 李克强在二〇一六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发表特别致辞后回答问题以及同部分企业家代表对话交流实录(2016-07-01)
  • 李克强在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全文(2016-06-27)
  • 中国发展和中欧合作为世界注入正能量(2016-04-18)
  • 国际顶级机构“排队”看多中国经济(2016-04-14)
  • 王毅部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二十国集团(G20)分论坛上的讲话(2016-03-29)
  • 李源潮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年会(2016-01-22)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2015-12-22)
  • 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信号(2015-12-15)
  • 中国经济的蓝图——李克强总理给《经济学人》年刊《世界2016》的撰文(2015-12-11)
  • 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强调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推动全球经济增长(2015-11-19)
  •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2015-11-03)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11-03)
  • 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经济转型增添动力和空间(2015-11-03)
  • 习近平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2015-09-24)
  • 李克强: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特别致辞(2015-09-11)
  • 5个词读懂李克强达沃斯致辞——人民网(2015-09-11)
  • 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张军在长春国际产能合作论坛谈中国经济形势(2015-09-01)
  • 推进产能合作,实现共同发展(2015-05-27)
  •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2015-03-30)
  •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03-30)
相关部委
更多>>
国际机构
更多>>
其他多边团
更多>>

大使致辞
代表团信息
  • 常驻代表
  • 联系我们
会议与发言
活动与报道
中国报道
外交部发言人谈话
更多>>
专题
习近平主席重要外事活动专题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第一届“多瑙论坛”
一带一路
大国外交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更多>>
其他重要链接
首页 > 专题 >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李总理谈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
2016-07-29 18:35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以保护主义、孤立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英国公投脱欧等带来新的复杂变化。

     本次对话会是在世界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刻举行的重要会议,也是中国政府同主要国际经济金融机构之间一次具有开创性的集体对话,表明中国愿同国际社会加强沟通。希望各方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找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良策,共同推动复苏经济、稳定金融、引导预期。李克强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当前形势下,各方应把推动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以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放在政策制定的优先位置,加强协调,集中精力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二是平衡处理好解决周期性因素和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短期问题与中长期问题的关系。适度扩大总需求,把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实施有利于扩内需、调结构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发挥消费和服务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发展新经济,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是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面对全球经济低迷和需求不振,贸易限制措施不能解决问题,不利于结构性改革,只会雪上加霜,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应当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主渠道地位。

    四是促进包容性增长。应当放松管制,促进竞争,支持创新,推进财政、金融、劳动力市场改革,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把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增长作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推动力量。

    五是更好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复苏的作用。既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完善跨境资本合理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又要在金融领域加强协调,稳定预期,为经济复苏营造良好环境。

   面对国内外多重困难挑战和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稳定宏观政策取向,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使中国经济呈现在加速转型升级中平稳增长、在平稳增长中加快转型升级的格局,不仅增长速度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取得积极成效。

      过去三年多,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了8.6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6.9个百分点。新经济等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释放活力,有力促进了就业扩大,近三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

      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增量崛起、存量调整、结构转型的态势,根本上依靠的是改革创新。我们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众创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方兴未艾,对经济增长、结构转型升级和增加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将更加充分发挥中国丰富的人力和人才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新动能的壮大提供多点支撑。欢迎各方进一步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实现动能转换、结构转型建言献策。

      中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加强相机调控,适时预调微调。适度扩大总需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多措并举积极稳妥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努力保障职工权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促进转岗再就业。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平稳,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外汇储备充裕,财政金融体系稳健,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尽管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世界市场有潜力、人类有智慧攻坚克难。各方要坚定信心,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把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为一致努力的目标。

    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短期和中长期问题,适度扩大总需求,按照放松管制、支持创新、改善就业、促进包容性增长的方向推动结构性改革。保持财政政策灵活性,发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是各方的共同责任。应当倍加珍惜和努力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坚定支持全球化进程和多边贸易体制发挥主渠道作用,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审慎使用限制性贸易措施。

    各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充分考虑政策的外溢性影响。国际组织应为此发挥更大引领和协调作用。中方愿同各方共同推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取得成功,促进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形有波动,势仍平稳,继续向好。我们适度扩大总需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增量崛起,存量调整,结构转型。但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将努力攻坚克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程序,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壮大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稳定锚”。我们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