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施瓦布主席先生,尊敬的各位政府首脑,尊敬的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和大家在天津又一次相聚。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对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和媒体界的朋友,表示诚挚欢迎。
本次论坛是第十届在中国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十年树木”。如果把这个论坛比作树木的话,经过十年的成长,特别是各位的精心培育,可以说现在已经枝繁叶茂,每年都有累累的硕果。这不仅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也为中国和世界共同走向发展和繁荣提供重要的平台,提供智慧和力量。
大家都知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8年过去了,但是世界经济的复苏远不及预期,全球投资贸易增长低迷,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不时动荡,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走势分化,地缘政治的风险加大,不稳定的因素增多。
前几天英国公投脱欧,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显现,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在此情况下,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各国经济增长,需要共同应对挑战,提振信心,来营造稳定的国际环境,共同寻求治本之策。
这里我也想说,欧洲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中方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好发展好中欧、中英关系。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团结、稳定的欧盟,也希望看到一个稳定、繁荣的英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不可能离开世界经济环境去谈本国的发展,所以需要携手共进。
这次论坛以“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为主题,可以说也为人们寻求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现实意义。我愿意提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
第一,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需要积极实施结构性改革。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既要加强需求管理,又要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以消除“病灶”。各国情况尽管不尽相同,但总的方向还是要针对经济失衡,重点推进财政金融改革,放松管制,促进竞争,支持创新,扩大开放,协力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第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必须加快转变转型升级。全球经济摆脱困境,最终还是要靠转变发展方式,结构性改革实际上也是要推动新旧动能的转变。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为此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会有力地推动新经济的成长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各方应因势利导,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到转型升级上,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全球治理。面对共同的挑战,惟有同舟共济,才能立己达人,这是正道通途。各国应采取更多增长友好型政策,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坚定不移地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制定宏观政策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增长,也要考虑其外溢性的影响,因为我们都在这个地球村上生活。
女士们、先生们! 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面对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没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这几年,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经济的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前列,而且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路走来,可以说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新动能呈快速增长态势,尽管目前在规模上还难以和传统的动能等量齐观,但它在保障就业、增加收入、促进转型升级方面,乃至在推动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假以时日,异军突起的新动能必将撑起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天地。正像本次会议的主题一样,我们正在拥抱着新的产业革命。
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保持在合理区间,的确来之不易。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6.7%,进入二季度以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夏粮有望再获丰收,工业企业效益回稳提升,服务业较快发展,市场销售平稳增长,CPI基本稳定、PPI降幅收窄,能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特别是就业保持稳定,1-5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达到577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58%;5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2%,这几年一直保持在这样一个水平。
上半年中国经济稳定发展,还表现在改革创新和调整转型有新的进展。我们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市场主体平均每天4万户;其中新增的企业就有1.3万户,今年1-5月份的增长速度高于推进这方面改革的前两年。
另一方面,消费的主导作用,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优势在不断显现,智能通讯、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消费迅速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既拉动了消费增长,也促进了消费升级。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和本次会议主题有关的,中国的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在快速增长,高端制造业、电子商务等一些转型升级的产业也在快速发展。新产业增长快的企业、行业、地区保持着良好的势头。总的来看,中国经济的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动能在积蓄。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由于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凸显,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并不牢固。外需对增长的拉动力减弱,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乏力,金融等领域存在着风险隐患,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经济结构单一地区矛盾较多,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困难不可低估。我们正视困难、坦承困难,恰恰表明我们有决心克服困难,有能力战胜困难,中国经济的希望将始终大于困难。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宏观政策也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将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力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灵活适度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资源更多地引向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