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固体火箭事业50年:守护着共和国的和平

2012-08-14 14:00

  来源:华夏经纬网 2012-08-13

  50年来,当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扶摇直上九重天的时候,当一个个战略战术导弹亮相国庆阅兵式时,当一代代航天人献身航天矢志不渝时,我国航天固体动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守护着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宁。

  1962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四川南部小城泸州市远郊的高坝,成立了中国固体发动机研究所。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1982年,我国潜地固体导弹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

  如今,我国逐步形成覆盖战略、战术、防空以及宇航等全应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形成拥有地地、地空等各种系列固体导弹的大家族,构筑了空中、陆上、水下全方位的打击和防卫能力,导弹武器逐步实现了由液体动力向固体动力、由固定发射向机动发射的跨越发展。

  在陕西和内蒙古,我国分别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综合实力雄厚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拥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两支强大的研制队伍。

  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时,长征一号末级发动机采用了固体动力,它的有力一推使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此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气象卫星……返回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4次参与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0年来,每一步创新,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1992年,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四院承担了逃逸塔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任务,这被誉为是保障航天员安全的“生命之塔”。

  逃逸塔性能特殊、技术复杂、精度要求高。“从‘神一’到‘神九’载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统安全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堪称世界最先进水平。”航天科技四院副院长侯晓说,下一步还要做更好的发动机,比肩美、俄等航天强国。

  50年来,每一步创新,背后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敬可爱的人们。即便生活在和平年代,在为航天事业崛起的奋斗中,同样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几代航天人,在失败中成长,在成功中前行,把对国家的忠诚、强国的夙愿铸进了共和国的倚天长剑,把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强盛巍然挺立于天地之间,彰显出了长缨在手缚苍龙、神剑笑傲击长天的壮志与豪迈。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工业布局调整等原因,航天固体动力发展一度陷入困境,社会上流传着“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航天科技四院党委书记张康助说,那时候企业投入研发却得不到收益,民品开发走得艰难,有些职工甚至改行卖气球、开饭馆。即便身处这样的时刻,大部分航天人依然坚守岗位。

  “对航天人来说,‘祖国的需要就是神圣的召唤’,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怀和事业责任心让他们对任何艰难困苦都能够甘之如饴。”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航天科技四院院长的邢球痕告诉记者。

  的确,在中国航天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程中,航天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且世代相传!

  如今,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不仅在武器、宇航领域取得硕果,更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屡有建树,屡屡打破国际垄断,带动和完善我国相关科技和工业研发体系。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和锐意创新,奠定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坚实基础,铸就了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不朽丰碑。他们融入血液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将为航天事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谱写新的华美乐章。(据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