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国平一般性大会发言
尊敬的主席女士:
首先祝贺您担任本届会议主席,中国代表团将一如既往支持主席工作,积极参与大会的各项活动。我们欢迎巴林、丹麦、挪威成为外空委成员国,我们也感谢联合国外空司迪皮蓬司长和她的团队为此次会议所做的精心的准备,预祝本届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今年是纪念联合国外空大会50周年,将召开本世纪第一次全球范围的航天大会,将是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中国坚定支持UNISPACE+50筹备进程,感谢外空司准备了成果文件草案,愿与各方携手努力、凝聚共识,争取UNISPACE+50取得高质量的成果,该成果将有助于完善外空全球治理和促进外空科技服务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主席女士,
2017年,中国共实施18次航天发射任务,将31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在轨运行的卫星超过200颗,涵盖了通信、导航、遥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卫星应用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手段。
2017年4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轨期间验证了空间站货物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圆满完成,全面转入第三阶段即空间站建设阶段。联合国外空司迪皮蓬司长与巴基斯坦、南非、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6个国家驻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的代表前往中国文昌卫星发射场,现场观摩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活动。
对月球、火星及相关小行星的探测依然是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深空探测的重点。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研制进展顺利,计划在月球背面着陆。2017年,中国嫦娥四号工程完成国际伙伴遴选工作,荷兰、德国、瑞典、沙特等国研制的载荷将搭载在嫦娥四号及其中继卫星上。火星探测器工程研制按计划进行,将实现对火星环绕探测并着陆火星表面。
6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空间天文卫星——“慧眼”,实现了大天区、宽波段X射线扫描巡天,对黑洞、中子星等重要天体进行高灵敏度定向观测。
8月10日,在轨运行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星地量子纠缠分发、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三大科学目标,并通过墨子号与奥地利成功实现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于9月25日交付用户投入使用,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对地观测气象卫星序列。11月15日,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D星成功发射。截至目前,有8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为81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时效数据。
2017年,中国积极推进北斗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建设,11月5日,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三号首发组网双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阶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对大气环境监测,2017年中国启动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碳监测卫星研制。为进一步提高进入空间能力,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作为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另一型火箭,长征八号在2017年正式启动研制。
主席女士,
中国积极开展空间碎片减缓和评估工作,实施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末级钝化和退役卫星离轨处置。中国子午工程二期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启动建设,该网络将形成覆盖全中国的、立体化、网络化、多要素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体系。
中国持续对天宫一号进行联合监测预报工作,不断根据新的监测数据修正天宫一号陨落预报结果,及时向联合国外空司通报最新情况。
主席女士,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与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繁荣和美好未来。中国发展航天的宗旨之一,就是要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UNISPACE+50七大优先主题的活动,并在新设立的空间探索与创新行动组中,中国与美国、约旦担任联合主席,积极推动利用联合国在空间探索与创新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政府积极启动UNSPIDER北京办公室第三期资助工作,提供6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经费及2名借调专家支持该办公室工作,与联合国在北京共同举办“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会议”。中国继续支持联合国附属的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各项工作,成功主办中心第三次理事会。2017年,中心共招收了来自13个国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51人;举办了5期短期培训班,培训了来自31个国家的235名学员。
中国积极参加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国际空间探索协调工作组(ISECG)等多边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利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等机制,为斯里兰卡洪涝灾害、孟加拉洪涝灾害、墨西哥地震等多个灾害提供应急卫星数据服务。
2017年5月,中国在北京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首届高峰论坛,中国国家航天局倡议的“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成为重要合作内容。
2017年9月,在中国厦门举行的第九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发表了厦门宣言,强调有必要加强空间活动国际合作,利用空间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防灾救灾以及其他人类面临的挑战。2017年,金砖国家航天机构密切合作,确定了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方案,完成了合作协议的磋商,在巴西成功举行了第一次星座应用论坛。中国支持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发展,积极推动亚太多任务小卫项目星和亚太大学生小卫星星座合作项目实施。中国加强与东盟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与印尼一同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海事)应用中心,在泰国、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实施澜沧江—湄公河空间信息交流合作中心项目实施。
2017年,中国与欧空局联合研制“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正式启动,并签署了SMILE的合作协议。中法合作的中法海洋卫星(CFOSAT)工程进展顺利,计划在2018年发射。中法双方加强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签署了《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关于联合开展空间技术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和空间探索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与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04A星(CBERS04A)稳步推进,中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完成建设,2018年将迎来中巴航天合作30年。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研制进展顺利,该卫星将搭载意大利研制的高能粒子探测器(HEPD),奥地利空间科学研究所也为高精度磁场计载荷(CDSM)提供了绝对磁场测量的支持,目前已在发射场进行最后的发射前准备。2017年中国为委内瑞拉成功研制发射遥感卫星二号,为阿尔及利亚成功研制发射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
主席女士,
2017年4月24日,中国举行了以“航天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进一步宣传了航天技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联合国外空司迪皮蓬司长亲临现场,参加了航天日系列活动,与中国大学生面对面对话,激发了青年学子对航天的梦想。
2017年6月,全球航天探索大会(GLEX)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专程为大会发来贺信。大会以“分享”与“合作”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航天精英齐聚北京,围绕航天热点议题,探讨空间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积极鼓励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营造商业航天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2017年以来,中国相继成功发射0.5米分辨率的商业遥感卫星和商业视频卫星,中国商业航天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主席女士,
中国国家航天局愿本着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各国航天机构一起共同努力,使航天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人类。
谢谢!
关于议题5-联合国空间应用计划的发言
尊敬的主席女士、各国代表:
大家好!
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空间应用计划。在载人航天、空间教育等领域都积极贡献中国力量。
2017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天舟一号完成了4个应用项目飞行试验,获取了丰富的科学实验数据,达到了预期科学目标,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实现既定的全部任务目标。中国在组织实施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同时,也扎实推进空间站研制建设各项工作。目前已完成空间站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空间站各舱段及其配套运载火箭、有关试验载荷等各类飞行产品正在进行研制生产和地面试验,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配套运载火箭等正在按计划生产。
2017年4月20日,中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西莫内塔·迪皮蓬女士以及巴基斯坦、南非、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6个国家驻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的代表,应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现场观摩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参观了中国航天相关设施,访问了中国北航的航天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这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活动的透明度,和中国致力于外空国际合作的积极态度。
2017年2月22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意大利总统赛尔焦•马塔雷拉见证下,中意签署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意大利航天局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载人航天活动合作的协定》。2017年8月21日,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在山东省烟台市附近海域,圆满完成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任务。此次训练主要针对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应急返回溅落海上开展专项训练,旨在提高航天员海上自主出舱、生存和救援等技。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真实海域开展救生训练,也是首次有外国航天员参与中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
主席女士,
2014年在中国设立的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成立三年来,在中国政府和北航的支持下,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心成员来自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秘鲁、委内瑞拉等10个国家航天机构。中国的联合国空间科技亚太区域教育中心已经不仅成为联合国推动空间技术应用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与各国开展航天领域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
2017年,中心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法律与政策三个专业方向共招收了来自13个国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51人;举办了5期短期培训班,累计培训了来自31个国家的235名学员。特别是2017年8月21日至24日,中心与巴西航天局、巴西空间技术研究院、及拉美区域中心联合举办了首届“空间技术应用与教育”南美论坛,确定将积极支持两国青少年的航天科普活动及相关合作。中国区域中心首个开设空间法律与政策专业方向的中心,该批学员将于2018年6月毕业。
2017年,中国区域中心充分利用北航现有师资,并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高级专家走进课堂,与中国航天工业界合作,利用中国现有航天基础设施,为中心学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2017年9月,联合国外空司前司长卡马乔先生应邀为中心首届空间法律与政策专业留学研究生授课,深受学员欢迎。同时,中心还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克罗地亚、意大利、马来西亚、西班牙、美国等国的专家到中心授课,让中心学员分享各国在航天领域的经验。
2017年11月29日,中心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就中心发展深入交流,修订了理事会议事规则,通过了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确定了未来2年的工作计划。2018年,中心计划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小卫星技术、空间法律与政策四个专业方向招收研究生50名。举办包括空间应用与全球健康等4个专题的4期短期培训班。
主席女士,
中心积极加强与其他区域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技术和教育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共谋发展。中心代表先后访问了摩洛哥区域中心、印度区域中心、尼日利亚区域中心、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区域中心、约旦区域中心,推动了联合国倡导的“空间应用方案”的深入推进,促进了区域中心间的交流与合作。2017年2月,在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第54届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成立联合国区域中心联盟的倡议。区域中心联盟(ARC)旨在构建区域中心可持续发展资源网络,在各区域中心动态自有资源库的基础上实现联盟内部各中心资源共享、能力共建,在联合国外空司UNISPACE+50框架下推进全球空间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空间技术应用教育培训能力和水平,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空间科技应用能力,提升公众对空间科技应用的认知。
2017年6月,在外空委大会期间召开的联合国附属区域中心主任会议上,各区域中心一致同意成立区域中心联盟(ARC),联盟秘书处设立在中国中心,中国区域中心执行主任翁敬农担任联盟首任主席。
主席先生,
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在空间应用计划方面所起的作用,对在该框架下各项工作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中国愿就空间应用计划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保证人类文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
关于议题6-空间技术用于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发言
尊敬的主席女士、各国代表:
大家好!
下面我介绍中国2017年度空间技术应用于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工作进展。
2017年4月24日,中国庆祝第二个“中国航天日”。2017年航天日的主题是“航天创造美好生活”,聚焦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的成果转化,集中展现航天事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惠及百姓生活和带动科技进步方面的重大成就。联合国外空司迪皮蓬司长亲临现场,与中国大学生面对面对话,参加了相关活动,宣介UNISPACE+50活动,激发了青年学子对航天的梦想。
在北京举行的2017全球航天探索大会(GLEX)以“分享”与“合作”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航天精英齐聚北京,围绕航天热点议题,探讨空间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航天经过60年创新发展,积累了一系列空间应用和技术转化成果,以高分、风云、海洋、资源等为代表的遥感卫星,以中星系列为代表的通信卫星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空间基础设施已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为大众生活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目前中国在轨稳定运行的卫星超过200颗,涵盖了通信、导航、遥感等所有领域,卫星应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以及培育新兴产业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手段。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为81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高时效的气象卫星数据,并覆盖“一带一路”沿线的37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领域。
当前,中国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融合,卫星及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过20%,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航天技术成果转化还辐射带动了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并有力促进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航天已经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带动科技进步的强大引擎。
主席女士,
为了推动在空间技术应用于全球健康领域,进一步落实优先主题5“加强空间合作增进全球健康”的活动,在中国国家航天局支持下,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将于2018年4月12日-4月26日在中国北京和哈尔滨举办“用于全球健康的空间合作”培训班。此次培训将重点围绕空间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在全球健康领域的应用。同时,所有参加培训学员还将邀请参加第三届“中国航天日”设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主场活动,参加中国航天大会的全球健康论坛。我们已经散发了宣传册,欢迎发展中国家积极申请,此次中国政府还将可对相关领域的专家提供资助。
主席女士,
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在指导空间技术应用于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已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中国愿就空间技术应用于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关国家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保证空间技术应用于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
关于议题7-遥感议题的发言
——2017年中国遥感领域进展情况
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各国代表:
大家好!
我代表中国国家航天局就2017年中国遥感领域进展情况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主要包括总体进展、数据应用情况、后续计划等三个部分内容:
一、中国遥感领域总体进展情况
中国政府目前正在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CHEOS)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两个重大遥感计划。高分专项(CHEOS)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数据源,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包括政府行业部门应用、地方省级综合治理应用、大众产业化应用,特别是注重共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数据真实性检场站网的建设,降低遥感应用技术门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明确未来10年中国将发射涵盖陆地、海洋、气象等系列的60多颗遥感卫星。
2017年,中国航天共进行了10次遥感卫星发射,对地观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高分专项(CHEOS)空间分辨率1米的SAR卫星——高分三号正式投入使用;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和中国第一颗高光谱大气探测卫星——碳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二、遥感应用快速发展
(一)高分专项(CHEOS)引领遥感技术和空间信息产业化发展
截至2017年底,累计分发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三号和高分四号卫星数据共计704余万景,在20多个行业部门、30个省市各级政府综合治理体系中发挥出重大作用,数据应用产品达466种,在5000多家单位得到了应用。4月17日,中国政府发布了《2017年中国高分卫星应用国家报告》,系统描述了高分专项应用总体思路、重大部署和阶段成果,展示了高分卫星应用的全貌,是一部体现中国遥感卫星应用最新进展的综合性报告,其中归纳总结了高分数据国家级综合应用的九大领域,包括保障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利益维护、国家战略规划支撑及重大工程监测、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资源调查与监测、环境监测与评价、城市精细化管理、执法监督、国际合作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1.高分专项(CHEOS)遥感综合信息大平台
中国政府上线发布了“高分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共享平台”(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Sharing Platform of CHEOS, CISSP),作为数据、产品、服务的汇集平台,整合陆地、气象、海洋三大系列在轨卫星数据资源,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一站式卫星数据、服务获取渠道,实现了共性产品生产、信息提取和承载、三维可视化等的集成共享,具有数据产品、信息服务、众创空间、国际合作等众多功能。
2.高分专项(CHEOS)国家级真实性检验场站网建设初具规模
高分专项(CHEOS)的国家级真实性检验场站网系统建设了40个真实性检验野外台站组成的场站网,支持各类数据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愿与感兴趣的国家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对地观测技术定量化应用能力。
3.灾害事件应急保障和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
2017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中国政府发布了《高分专项(CHEOS)遥感卫星应急数据工作机制和流程》,不仅保障了国内应急灾害需求,为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事件以及各类应急突发事件提供空间信息支持,也能为国际重大灾害救援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服务。
高分专项(CHEOS)通过发布“高分数据应用标准体系”,不断扩大应用技术成果范围,不断深化应用层次和提高应用水平,推动以数据应用为核心的空间信息产业发展。
4.空间信息产业化不断壮大
高分专项通过强化数据政策产业化体系布局,推动遥感卫星及其数据应用产业化、国际化。中国的骨干企业,如二十一世纪公司(21th AT)、航天宏图公司(PIESAT)、航天星图公司(GEOVIS)等利用高分(CHEOS)数据探索“互联网+ 高分+”等结合的应用模式,推动高分卫星产业化不断发展。
5.积极推动高分卫星数据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们遵循平等友好和互惠互利,积极推动中国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尤其是高分数据在联合国、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及其他多边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高分四号卫星图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也被世界气象组织赞为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国际静止气象卫星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气象、海洋等系列卫星应用不断拓展
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正式交付使用。该星对台风、沙尘、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和蓝藻、水华、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都能进行实时监测。2017年发射成功的风云三号D星将每天无缝隙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真彩色图像,搭载的温室气体监测仪能提高区域尺度上地表温室气体通量的定量估算,将和碳卫星一起更好地了解二氧化碳的全球时空分布。目前,中国气象卫星数据已经分发到全球80多个国家。
海洋系列卫星从海洋水色水温、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监视监测等三大功能出发,可以经济、方便地对大面积海域实现实时、同步、连续的监测,提高海洋环境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海洋卫星数据也已与法国、澳大利亚、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等开展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合作。
2017年,中国的商业遥感卫星发展尤为迅速,4月13日,高景一号正式提供服务,标志着中国商用遥感卫星能力达到0.5米。一系列遥感小卫星、微纳卫星星座的发射和正式运营更展现了中国商业卫星发展的勃勃生机。
三、后续主要计划
2018年,我们还将发射近10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源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
在遥感数据应用领域,我们将继续推进以高分数据为代表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拓展应用深度、提高应用水平,全力满足用户需求。计划在今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举行“国际遥感应用大会”,正式发布高分平台2.0版,全面汇集陆地、气象、海洋卫星数据源,提升应用产品服务能力,也期待平台能为开展遥感领域国际合作和交流提供有效手段。在此诚邀各国遥感届同仁参加中国4.24“国际遥感应用大会”。
最后,我们愿同世界各国政府、航天机构及其相关国际合作组织共同努力,继续推进对地观测事业不断发展,努力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
关于议题8-空间碎片的发言
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各国代表:
大家好!
中国一贯重视空间碎片的研究与管理,稳步推进空间碎片专项研究和工程应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下面分别从空间碎片科研进展与国际合作三个方面汇报中国在2017年所取得的进展。
一、空间碎片科研进展
在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专项计划支持下,由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承担的空间碎片监测网效能评估技术和项目,和空间碎片突发事件分析技术项目已通过验收。
在监测预警领域,中国开展了空间碎片监测新技术研究和风险预报研究,建立了空间碎片监测网效能评估技术和监测设备组网运行优化模型。监测网效能评估技术项目建立了空间碎片监测设备效能评估模型,并利用粒子群方法建立了监测设备组网运行优化模型,研发了空间碎片监测网效能评估软件系统,该系统可为空间碎片监测网的规划设计、监测设备指标参数的量化分析以及常规运行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空间碎片突发事件分析技术项目,建立了空间碎片解体、碰撞、变轨、陨落等4类事件的分析算法,制定了碰撞、解体、陨落事件的应急分析流程和应对策略。研制了空间突发事件分析平台(SEAP),对2010年以来的30多次空间事件进行了分析,并应用于相关用户决策,提高了应对空间碎片突发事件的时效性,增强分析突发事件的技术能力。
在航天器防护领域,中国完成了中国未来空间站的空间碎片防护结构设计及超高速撞击试验;建成防护设计数据库系统,目前包含防护结构有效数据量516个,部件有效数据量233个,具备了工程应用能力;在卫星撞击易损性评估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对碳蒙皮铝蜂窝板和卫星电缆等结构/部件进行了功能失效分析和实验;开展了3-12km/s速度范围内,聚酯飞片撞击Whipple防护结构的超高速撞击特性研究,取得初步进展。
在空间碎片减缓领域,中国不断推进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空间碎片减缓指南》的落实,加强了对中国在空间碎片减缓的管理和技术标准的实施,发布了空间碎片防护减缓管理办法,同时对于空间碎片减缓领域已颁布的和将要颁布的技术标准及相关要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中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按计划完成了多项拓展应用和相关试验,9月22日18时左右,天舟一号经两次制动,轨道高度不断下降,最后进入大气层烧毁。中国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以及远征系列上面级都具备了任务后处置能力。中国还对空间碎片主动清理的机械臂、电动力绳、增阻装置等关键技术继续开展研究,为保持清洁的空间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了对运载火箭末级再入解体模型的研究。
此外,为加强中国空间碎片领域技术交流工作,支持空间碎片防护减缓的实施要求,在中国国家航天局指导下,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于2017年8月23日-25日在中国贵州主办了第九届全国空间碎片学术交流会,参会人员达240余人。会议全面总结和展示了最近两年中国在空间碎片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新成果,会议围绕空间碎片监测技术、特征探测技术、环境模型和分析、轨道设计和数据处理、碰撞风险分析、防护设计、易损性评估、减缓与清除、法律和标准等12个主题开展讨论。
二、空间碎片国际合作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工作,参与IADC第一工作组高轨空间碎片搜索任务,积极参加IADC陨落联测活动,利用自主研制的空间碎片环境长期演化模型SOLEM参加IADC第二工作组的“长期演化模型不确定因素的联合研究”,并于2017年9月份提交相关结果,后续中国将继续参与相关结果的对比研究工作。
同时,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空间碎片双边国际合作,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陆续开展了在空间碎片技术与政策等领域的交流;协助委内瑞拉开展了针对“委星一号”通信卫星与美国GOES-6卫星在2017年的危险交会评估工作,保障了卫星的安全在轨运行,为委内瑞拉航天局驻中国项目组开展了卫星碰撞预警技术第一期培训工作,双方后续还将继续推进技术培训和人员交流。
主席先生,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在空间碎片方面所起的作用。中国愿就空间碎片开展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保证人类空间活动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
关于议题9-灾害管理支持的发言
尊敬的主席女士、各国代表:
大家好!
我代表中国政府,就中国2017年度在灾害管理支持的工作成果及进展做议题发言。
2017年,中国充分发挥卫星遥感数据优势,利用气象、海洋、资源和环境卫星开展灾害管理全流程监测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空间技术对减灾救灾工作的支撑力度。
2017年针对在中国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中国共启动15次国家IV级救灾应急响应,1次国家III级救灾应急响应,1次国家II级救灾应急响应和3次救灾预警响应,针对以上灾害,特别是四川九寨沟县7.0级地震、四川茂县高位特大山体滑坡、6月湖南洪涝和江西洪涝、7月吉林洪涝、内蒙古东部干旱,利用环境减灾、高分系列等卫星资源,及时开展灾害监测评估工作,有效支持国家应急救灾工作。同时针对2016年江苏盐城特大龙卷风等灾害的恢复重建情况进行持续的遥感监测,为国家减灾救灾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空间信息产品服务。
主席先生,
中国利用不同的海洋卫星资料,提高了海温数值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性、海冰预报的准确度和时效性、海浪数值预报的精度;建立了卫星海冰冰情监测会商机制,开展了应用示范,为海冰冰情监测与灾害评估和应急响应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早期发现和全过程跟踪监测绿潮灾害,制作和发布了多期赤潮卫星遥感监测报告,实时向有关单位发送台风中心点位置、大风半径和极大风速等定量化信息,为汛期台风预报会商提供了近实时的信息。
2016年12月17日发射的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于2017年9月25日交付用户投入使用。在轨测试期间,风云四号卫星对台风、沙尘、暴雨强对流等灾害天气和蓝藻水华、霾等环境生态问题进行了实时有针对性的应用监测,为2017年5月份北方地区严重沙尘、6月份的华北特大暴雨、6月底至7月初南方持续降水以及“苗柏”“南玛都”台风等的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11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D星。“风云三号”D星是国内首颗利用南极卫星数据接收站接收数据的对地遥感卫星,其将与C星形成上下午卫星组网观测布局,将在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我国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其中用于业务运行的有6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为81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高时效的气象卫星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领域。
2018年2月2日,中国在酒泉卫星中心成功发射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这是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测的新途径。它能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特点,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
主席先生,
中国持续为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技术平台(UN-SPIDER)北京办公室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2017年10月,民政部和联合国签署了2017-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与联合国资助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协议》,启动第三期资助工作,提供6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经费及2名借调专家支持该办公室工作。10月23-25日,中国与联合国共同举办“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会议”,探讨如何综合利用各类空间数据及信息增强防灾减灾韧性方面开展充分交流,于10月26-30日与UN-SPIDER北京办公室、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举办“综合应用各类数据开展灾害监测与评估培训班”。
主席先生,
2017年,中国将新一代高分辨观测卫星GF-2数据提供给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使用,至此,中国有GF-1、GF-2、CBERS-04、SJ-9A、FY-3A等5颗卫星数据为国际减灾救灾服务。利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等机制,持续利用在轨民用卫星为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提供监测服务,提供人道主义国际救援。2017年中国为斯里兰卡洪涝灾害、孟加拉洪涝灾害、墨西哥地震等多个灾害提供应急卫星数据服务。
2017年亚大区域综合地球观测系统(AOGEOSS)积极协调区域内的地球观测基础设施共享与技术合作,促进亚大区国家在社会经济关键领域的应用,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和重大灾害的挑战。
主席先生,
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在灾害管理应对方面所起的作用,中国愿就灾害管理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保证人类文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
关于议题10-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发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关情况
尊敬的主席女士,各国代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服务世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2012年年底,北斗二号系统面向亚太地区正式提供服务。五年来,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定位精度由10米提升至6米。目前,北斗三号系统已进入全球组网新时代,已成功发射四颗组网卫星,计划2018年底完成约18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北斗三号系统将播发性能更优的导航信号,定位精度将达到2.5至5米,较北斗二号提升1至2倍。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基本完成建设并提供试运行服务,可为中国境内用户提供米级、厘米级和事后毫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应用及产业化,将北斗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推进,已形成北斗完整产业链,北斗在国家安全和重点领域标配化使用,在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化应用,正在催生“北斗+”融合应用新模式。目前,北斗芯片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提升到28纳米,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主流手机大部分具备北斗功能。北斗行业区域应用显现规模化效益,已在公安、交通、渔业、电力、林业、减灾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正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为鼓励全球企业研发北斗应用终端,推动北斗广泛应用,中国政府共发布6版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和1版服务性能规范,以及《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正在积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星导航条例》立法工作。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年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5%,2017年突破2500亿元人民币,北斗贡献率达到80%。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北斗系统国际化发展,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免费的北斗系统公开服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北斗系统已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签署了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为多系统实现共赢,全球用户享受更加高效可靠服务做出中国贡献。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将于2018年11月4日至9日在中国西安召开ICG-13大会。北斗已加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3GPP移动通信三大国际组织,北斗还将为全球提供免费搜索救援服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卫星导航合作机制,举办“北斗亚太行”、“北斗东盟行”、中阿北斗合作论坛、中沙卫星导航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加强卫星导航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主席女士,中国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北斗系统建设,不断提升系统性能,持续推动卫星导航应用。同时,卫星导航系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共同财富,包括北斗系统在内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全球性公共资源,多系统兼容与互操作已成为发展趋势,我们将与世界其他致力于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在国家和地区携手,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让卫星导航系统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发展。
谢谢主席,谢谢大家!
关于议题11-空间天气的发言
尊敬的主席女士、各国代表:
大家好!
下面我就中国2017年度在空间天气的工作成果及进展做议题发言。
2017年9月,风四A星正式交付用户,其中空间天气载荷,高能粒子探测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多方向多谱段快速探测,而且静止轨道空间天气效应综合探测填补国内空白,充电电位和辐射剂量探测器联合,实现辐射总剂量、表面电位、深层电位和绝对电位的协同探测。
2017年11月15日,风云三号D星成功发射。新增两台空间环境载荷—广角极光成像仪和电离层光度计。广角极光成像仪,可对两极极光强度和范围进行监测,观测极光活动可以了解高层大气高能粒子、电场、磁场变化情况。电离层光度计则侧重于监测电离层电场状态,它能反演高层大气电子浓度的垂直分布,测量氧气原子和氮气分子的极紫外波段气辉辐射强度。广角极光成像仪和电离层光度计相互补充,实时洞察高层电场、磁场以及高能粒子等空间天气参数变化,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有力支撑,减少空间天气对航天、航空、通信和导航定位等活动的影响,保障人类健康。
中国在“十二五”期间沿东经120°建成了东半球空间天气地基综合监测链——子午工程,利用子午工程的数据,在空间环境特征研究,空间天气事件的子午链传播,以及地球空间各个圈层之间的耦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2017年10月,中国启动了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的建设,在子午工程一期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广泛布站,利用多类综合性的探测手段,形成覆盖全中国的、立体化、网络化、多要素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体系。
基于上述工作,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国际子午圈计划(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 IMCP),针对地球空间环境系统传统和非传统灾害等科学问题,联合东经120度与西经60度子午圈上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地球空间系统的科学研究、协调监测、信息共享、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致力于为人类和平利用空间做出贡献。
中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China-Brazil Joint Laboratory for Space Weather)是国际子午圈计划的重要一环。2017年6月,联合实验室建设完成,主要空间天气监测设备与南美数据分中心投入运行。科研人员利用中巴地理位置互为共轭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中国子午工程和巴西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EMBRACE)的数据开展空间天气的全天时对称性的联合对比研究。
2017年,中欧空间科学联合卫星任务“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由中欧双方分别立项,5月中欧双方在伦敦签署了SMILE的合作协议。该卫星任务将首次实现对太阳风和地球磁层相互作用进行全景成像探测,对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等离子体环境和空间天气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SMILE预计于2022年发射升空。卫星投入运行后,可与国际子午圈计划的观测相互配合,构成天地一体化的地球空间环境多参数监测网络,提高人类对近地空间环境全球行为的认知水平。
2017年9月6日,太阳爆发了第24活动周以来的最大耀斑,随后强太阳质子事件和强地磁暴等灾害性空间环境事件接踵而至。9月5日(农历7月1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因此此次太阳风暴被命名为“中元节太阳风暴”。面对汹涌而至的太阳风暴,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第一时间将太阳风暴预警信息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传递给各类卫星用户和公众,使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和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各位代表,主席女士,
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在空间天气应对方面所起的作用,对工作组和专家组已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中国愿就空间天气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保证人类文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
关于议题12-近地天体的发言
尊敬的主席女士、各国代表:
大家好!
下面我就中国在近体天体监测预警及防御的工作成果做议题发言。
中国重视近地天体监测预警及防御应对工作,充分了解并认可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国家航天局成立的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也负责国内近地天体相关任务,承担近地天体监测设备的建设、运行、数据处理以及预警分析等工作。
2017年,中国在近地天体开展了大量研究,监测能力逐步提升,预警技术不断完善。
中国基于嫦娥二号获得的图塔蒂斯小行星的光学图像,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并在揭示图塔蒂斯小行星的物理特性、表面特征、内部结构和形成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地天体准确特征信息的获取对于预警和防御至关重要。
中国已具备初步监测能力,位于兴隆、长春、盱眙、丽江等观测站的多台望远镜均可进行近地天体观测。中国的近地天体望远镜(国际台站编号D29)对太阳系小天体的观测数据总量在全球近425个台站中排名第七,2017年度共发现600颗新小行星,其中51颗小行星获得正式编号,其中包括一颗潜在威胁小行星(2017 BL3)。
同时,中国已具备初步的近地天体数据处理及预警能力,包括对近地天体监测数据进行处理以提取其轨道及特征信息,利用国际通用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等。北京时间2017年10月4日,一颗火流星在中国云南香格里拉附近地区的上空爆炸,引发民众对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的极大关注。中国对该事件开展分析的同时,也借此次事件向广大群众进行了近地小行星预警防御工作的科普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主席女士,
在本次科技小组委员会召开前夕,2018年1月26日中国在四川绵阳召开“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超高速问题”专题研讨会,会议围绕地球大气进入与解体爆炸、地球陆地与海洋的撞击效应、基于物理过程的地球撞击危害评估技术等内容展开讨论。
主席女士,
中国积极参与近地天体相关内容的国际会议讨论,积极开展近地天体防御相关的技术交流与讨论。中国赞赏在联合国平台下设立的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SMPAG)和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所开展的工作,认为两个国际合作机制对于人类应对近地天体威胁有积极的意义。中国重视SMPAG在近地天体方面所起的作用,2017年,中国国家航天局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SMPAG会议。2018年1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已经正式提交了加入两个国际机制的申请。1月31日,已经正式成为SMPAG成员和IAWN成员。中国期待在联合国平台下,将与国际同行紧密合作,在SMPAG和IAWN两个机制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积极为增强人类协同防御危险近地天体的能力作出贡献。
主席女士,
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在近地天体应对方面所起的作用。中国愿就近地天体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保证人类文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
关于议题13-核动力源的发言
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各国代表:
大家好!
空间核动力源是支撑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关键技术,但安全问题始终是空间核动力源设计和应用的重要部分。对于空间核动力源的安全问题,中国认为《外层空间核动力源应用安全框架》为实践空间核动力源管理提供了参考。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空间核动力源设计与应用的安全工作,在同位素核源的安全管理和技术实践方面积累了初步经验。针对月面探测器同位素核源的安全问题,开展了全寿命周期的安全设计和试验工作,同时针对故障及意外工况开展了安全性分析、设计和试验验证等研究工作,并采取了相应的安全性措施。
在当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中国将继续开展空间核动力源的安全技术研究工作,提升空间核动力技术的安全和应用水平。同时,中国呼吁世界各国加强空间核动力源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合作,引导空间核动力源研制与应用的健康安全发展。
谢谢。
关于议题14-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的发言
尊敬的主席女士、各国代表: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支持科技小组委员会审议该议题,并积极参与LTS工作组工作。8年来,工作组主席马丁内斯(Martinez)先生和参与准则磋商各方为推动此项工作取得进展作出了巨大努力,中方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必须注意到,LTS工作组的任务授权即将到期,指南磋商进入关键时期。为更好实现外空委设定的工作目标,发挥LTS指南对全球外空治理的价值,中方在此强调以下四点: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和方法,严格遵循现行外空法律制度。中方认为,“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议题项下任何指南的出台,应当与现行外层空间活动国际法律规则保持一致。相关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供各国自愿执行,且允许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国力在国内法框架下分阶段采取措施落实指南要求。在空间物体信息登记、发射活动交会评估、空间碎片主动清除和监测信息共享等问题上,指南不应超越现有空间技术发展阶段,要为各国开展外空活动提供切实有益的指导。同时,“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工作组报告及指南的谈判、编制和实施均应严格遵循《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外层空间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工作组的职权范围和工作方法》(A/66/20 附件二)进行。
二是务实解决外空领域新问题和重大挑战。LTS要及时回应各国航天活动新趋势,有效应对当前外空安全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解决突出问题。关于空间碎片减缓、卫星避碰等问题,应总结已有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务实措施,确保指南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指南还应适当兼顾外空平等自由利用和外空活动健康有序,使之真正有利于人类和平利用外空事业持续和协调发展。“国际合作”指南案文应充分体现平等、开放、包容和非歧视的精神与理念,应鼓励各国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各种形式的外空交流与合作,实现互惠和共进。
三是顺应外空形势的发展,聚焦造福于所有国家的措施,尤其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和利益。LTS应及时回应各国航天活动的新变化和亟需解决的新难题,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指南。LTS任何指南草案的出台均应充分照顾各方关切,特别是应顾及发展中国家参与和发展航天事业的实际需要,立足于空间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实际,增进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在外空治理中的互信与合作鼓励各国一起分享外层空间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和利益,尤其不应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和发展航天事业设置门槛。
四是重视既有成果,增进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在外空治理中的互信与合作。LTS磋商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工作组应搭建好对话渠道,推动各方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巩固已经达成共识的成果,并继续扩大共识范围。中方呼吁各国能够充分的相互包容和理解,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以便能够顺利按期形成最终成果,也为之后联合国平台下与此相关的技术交流、项目合作和规则制定等活动奠定良好的共识基础。
主席女士,
中方认为,各国应通过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促进人类航天事业共同发展,通过公平、均衡、合理、可行的空间治理手段实现在外层空间的长期互利共赢,共同促进“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以建设性姿态加强多边、区域和双边对话,与各国一道交流“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实践和信息,通过公平、均衡、合理、可行的空间治理手段实现在外层空间的长期互利共赢。中国愿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与各国携手打造外层空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和谐外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