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团长李歌在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第49届会议上的一般性发言

2012-02-07 16:00

 

  尊敬的主席先生: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代表团祝贺您担任本届会议主席,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外层空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中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

  近年来,中国航天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持续发展,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的有关活动。下面我向全会报告中国航天在2011年的主要进展。

  一、空间技术

  在运载火箭方面。中国共进行19次发射(其中一次失败),将20个不同类型的航天器送入太空。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在载人航天方面。空间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发射入轨,二者成功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这是中国在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在月球探测方面。自2010年10月中国发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以来,获取了分辨率更高的全月球影像图和虹湾区域高清晰影像,并成功开展了环绕拉格朗日L2点等多项拓展性试验。

  在通信卫星方面。成功发射“中星十号”通信卫星和“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等,大幅提高了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的功率和容量初步具备了天基数据传输和对航天器的天基测控服务能力。

  在北斗导航卫星方面。成功发射3颗北斗导航卫星,基本建成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并正式向中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试运行服务。

  在遥感卫星方面。成功发射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的微波观测能力。启动了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建设。

  此外,成功发射多颗“实践”系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二、空间应用

  中国将空间技术广泛应用于气象、海洋、防灾减灾、环境监测、通信广播以及导航定位等各个领域,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对地观测卫星应用方面。气象卫星实现对台风、雨涝、森林与草原火灾、干旱、沙尘暴等灾害的有效监测,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监测能力明显提升。海洋卫星实现对中国海域和全球重点海域的监测和应用,对海冰、海温、风场等的预报精度和灾害性海况的监测时效显著提高。陆地资源卫星在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等资源调查以及城市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通信广播卫星应用方面。卫星广播电视网、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强了卫星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为抢险救灾、重大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导航定位卫星应用方面。导航定位卫星应用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通信授时、电力调度和减灾救灾等领域得到应用。

  三、空间科学

  通过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开展月球形貌、结构构造、月面物质成分、微波特性和近月空间环境等研究工作,对月球的科学认知进一步提高。

  利用“实践”系列卫星和“神舟”飞船,开展微重力和强辐射条件下的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实验,进行航天育种实验研究。

  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是以子午工程为核心,协调全球空间天气联测及共同研究计划。2011年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国际合作进展,与加拿大、美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先后签署了合作协议,并被列入联合国外空委“国际空间天气倡议”之中。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参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有关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果。

  自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正式运行以来,中国已通过该办公室为“非洲之角”提供旱灾风险监测产品,并且通过培训、数据服务和灾害应急快速制图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区域减灾作出贡献。

  中国在《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下,与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开展合作,积极履行国际义务。

  作为对联合国外空委“国际空间天气倡议”的响应,中国举办了第二届“国际亚暴、磁暴及空间天气国际研讨会”及第四届“国际与日共存”计划科学研讨会。

  主席先生,

  2011年12月29日,中国发表了《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发表的第三部航天白皮书。白皮书对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的主要进展以及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作了介绍和说明,重申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及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愿望。

  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外空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

  谢谢主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