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团长张伟在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第45届会议上的发言

2008-02-12 00:00

   

  主席先生: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代表团对您的当选表示祝贺。相信在您的卓越领导下,本届会议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走过了52年的光辉历程,对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所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航天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五大能力:一是进入空间的能力。共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100余次发射,拥有高中低多种轨道的发射能力;二是卫星研制与应用能力。自行研制和发射了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有遥感、通信、导航定位、科学实验等几大卫星系列,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是航天基础与保障能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载火箭与航天器的设计、制造、试验和测试能力,建设了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发射场和覆盖范围广泛的航天测控网,建成了气象、海洋、资源、通信广播卫星等多个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体系;是载人航天能力。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五是空间探索能力。月球探测一期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24日成功发射,11月7日进入环月工作轨道,这是继我国1970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2003年实现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在此,我代表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在中国绕月探测工程中给与帮助的欧空局等国家和机构表示感谢。

  中国的应用卫星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装载高分辨率载荷的资源一号02B卫星于今年9月19日成功发射,资源一号03/04卫星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12月发射的风云二号D卫星,与风云二号C卫星实现了在轨备份和双星对气象的同步观测;海洋一号B卫星于今年4月11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在A星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目前已交付使用;2006年9月发射了返回式“航天育种卫星”,共搭载了236公斤农作物种子;东方红四号卫星公用平台研制获得成功,其具有输出功率大、承载能力强、服务寿命长的特点。去年5月14日,由中方研制、基于该平台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并完成在轨交付,去年6月1日成功发射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北斗二号导航卫星系统试验卫星于今年4月14日成功发射,为我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这里也很遗憾地指出,去年10月发射的鑫诺二号直播卫星,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导致卫星天线、太阳能帆板无法打开,至今不能工作。后续直播卫星将按计划继续发展。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卫星应用,在遥感应用方面,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对国内的公益部门、科研部门实行了免费政策,极大地扩展了应用范围,目前已分发1500多个用户部门22万多景数据,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信资源一号02B卫星的发射成功,会进一步拓展应用,满足需求。风云二号D卫星与风云二号C卫星在轨互为备份,保证在高需求时段每天可获得96幅云图,不仅拓展了观测范围,而且提高了观测频次,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卫星气象观测业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通信应用方面,研制并发射了鑫诺三号卫星和中星六号B卫星;在导航应用方面,国家航天局启动了“北斗系统民用市场开发与产业化”专项,共投资4亿多元,安排了16个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项目。此外,中国国家航天局积极推进环境减灾小卫星、资源一号02B卫星等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的统筹建设,并大力推进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的一期工程建设,总投资18亿多元。

  在中国政府资助下,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亚太多边合作秘书处于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历时9个月的亚太空间技术应用硕士培训班。培训班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具体承办,来自亚太地区8个国家的18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以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为重点,按照联合国外空司教育培训课程的要求,共设置了22门必修和选修课,5门实践课和15场专题讲座,为增强亚太国际空间能力,促进空间技术在亚太地区的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过积极推进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签署了中俄联合火星-火卫一探测协议,中国在俄设立国家航天局代表处的工作也正在筹备之中;成立了“中英空间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确定了继续研制下一代先进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计划;尼日利亚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并交付使用,委内瑞拉通信卫星项目正抓紧研制,明年即将发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已正式生效,批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的国家已达7个;我国积极倡导在联合国外空委框架下建立天基减灾的多边机制(SPIDER)已正式成立;我国正式加入了政府部门间利用空间设施减低重大灾害宪章(CHARTER),加入了国际导航委员会(ICG),同时还积极参与了机构间空间碎片减缓工作和国际深空探测战略协调机制(ISECG)以及对地观测组织(GEO)等。

  主席先生,按照中国政府批准的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相关内容,未来几年中国将重点发展月球探测二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工程等重大项目。同时,中国将继续推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风云二号03批气象卫星和风云四号新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新型海洋卫星尽快立项;要完成资源一号03卫星、海洋二号卫星、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3颗卫星的研制发射;建立我国卫星直播系统,积极开展宽带多媒体、音频广播卫星的研究,保证我国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满足国内的需求;发射专门的新技术试验卫星,验证新技术、新设备、新器件;加强空间科学研究,优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自主创新项目,研制硬X射线望远镜、返回式微重力卫星;研制完成中俄联合火星探测等国际合作项目;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体系,提高对空间环境的认识和探测能力。力争到“十一五”末,我国自主研制的在轨运行卫星数量实现较大的增长,卫星的种类、性能指标有较大提高,更多地进入业务化运行。

  未来三年,中国将完成中俄联合火星-火卫一探测项目研制和发射工作,建立驻俄代表处;落实中欧合作框架下的项目,发挥中英联合实验室技术交流平台的作用,推动中法合作项目取得实质进展,明确中巴后续合作规划,大力促进卫星遥感数据在亚太地区和非洲的应用推广;完成委内瑞拉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及相关合作项目;正式建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并启动实质性合作项目。积极促进在亚太地区的航天产品和服务出口;继续支持做好联合国及政府间和平利用外空的各项工作,建立联合国天基减灾(SPIDER)北京办公室,促进亚太地区的空间技术减灾工作;中国作为参与灾害宪章(CHARTER)的成员国,要完善工作机制,兑现我们的承诺。此外,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遥感、通信、导航等应用领域的合作,以及在生命科学、微重力试验、空间环境探测、日地物理等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积极探讨夸父计划、地震电磁监测卫星的多种国际合作方式等。

  主席先生,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一项复杂、艰巨、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单靠一两个国家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广泛的国际合作已成为推动和普及空间技术、科学与应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有效途经。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遵循“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扩大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做出贡献。

  谢谢主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