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唐国强大使在联合国外空委第50届会议上发言

2007-06-08 00:00

  6月6日,中国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唐国强大使在联合国外空委第50届会议上发言。

  全文如下:

  主席先生: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代表团对您担任外空委主席表示祝贺。我们相信,在您和其他主席团成员的领导下,经过各成员国代表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委员会定能顺利完成本届会议预定的任务,进一步推动外层空间的和平利用及国际合作。中国代表团将一如既往,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委员会的各项工作,为和平利用外空事业做出贡献。

  今年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地球轨道50周年和1967年《外空条约》生效4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的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社会进步,保障人类的安全、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满意地注意到,1967年《外空条约》和其他四项外空国际条约共同构成的现有外空国际法律制度,在规范国家空间活动、保障国家空间权益、维护空间秩序和促进空间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特别是被誉为“外空宪章”的《外空条约》奠定了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的法律基础,构建起外空活动的法律框架,确立了各国从事外空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尤其是为全人类利益原则、和平利用外空原则、平等且不受歧视地自由探索和利用外空原则以及国际合作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太空的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各国对空间利益的追求不断增长,就更要求所有空间国家坚定维护和不断强化外空探索与和平利用的各项法律原则。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客观地认识到,现行外空法律文书在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在规范空间活动的商业化和私营化方面还有很多空白,因此,中方支持国际社会在不妨害现有外空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适当方式,对现行外空法律框架进行补充和完善。

  主席先生,探索和利用外空应为和平目的,为全人类谋福利。在我们为人类的成就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必须采取进一步措施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在此方面,法律小组委员会可发挥应有作用。

  主席先生,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深入开展,可资利用的空间资源日益紧张,核动力源、空间碎片以及空间废弃物对空间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实现外空和平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保护空间环境是人类外空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空间国家的共同责任。中方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共同探讨和推动外空和平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

  中方注意到,通过外空国际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愿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年来中国在此方面的新情况和新进展。

  2006年7月,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秘书处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第一期空间技术应用硕士培训课程,对提高亚太国家的空间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今年3月,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航天局共同签署了《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关于联合探测火星-火卫一合作的协议》,确定双方于2009年联合对火星及其卫星“火卫一”进行探测。今年4月,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签署了《中国国家航天局和巴基斯坦空间和外大气层研究委员会关于深化空间科学与技术合作的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将在通讯卫星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并积极参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开展的卫星、应用和培训等项目合作。今年5月14日,中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讯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中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也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外空国际合作的一次有益实践。5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签署了“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International Charter‘Space and Major Disaster’)”,标志着中国航天局成为该国际减灾合作机制的正式成员。

  主席先生,中国作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东道国,一直致力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的推广工作。在过去的一年中,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筹备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公约已于2006年10月12日生效。中国作为东道国将与各方密切合作,尽快完成有关筹备工作,确保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早日投入运作,早日为推动亚太地区各国的空间合作和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主席先生,回想首颗人造卫星上天和首届外空委会议召开,50年弹指之间,人类对外空的探索和利用已成绩斐然。下一个50年,太空活动必将以更大的步伐加速发展。太空活动向何处去,值得我们深思。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有从太空活动中获益的平等权利。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更需要外空国际合作的支持和援助。让我们共同努力,实践外空造福于全人类的崇高目标。

  谢谢主席先生